人民网重庆4月10电 4月9日,作为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主论坛之一,2023高校产教融合研讨会平行论坛二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产业界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重庆理工大学、重庆财经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国药励展承办。会议以“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为主题,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产教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现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高等教育如何识变、应变、求变?
对于高等教育如何超前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英策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刻把握新内涵,持续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三是加快完善新机制,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吴英策表示:“总之,要把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作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新的发展格局呼唤符合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纪委监委驻市教委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光海认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双向赋能,需要直面瓶颈和制约因素,切实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
陈光海建议,要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强化双方主体地位,提升协同创新质量,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此外,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多方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多元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现状,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周莹以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历程为例,分享了解决光伏产业三大矛盾的“一院+两中心+五高地”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洛阳理工学院校长张锐对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提出三点思路:一是理念引领,把握产科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转型提质,推动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是激发活力,实现产科教深度融合成果显著突破。
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重庆理工大学已经有了20多年实践经验。从最开始与长安汽车、东风小康等企业开展2+2、定制班等联合人才培养,到依托校办产业技术公司进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重庆理工大学成果显著。学校已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及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近五年,学校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484项,转化金额5.99亿元,专利转化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42位。师生成果转化累计成立双创企业71家,孵化企业188家,基金加速企业44家,共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建国作主旨报告。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如今,重庆理工大学积极求变,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建国介绍,2021年重庆理工大学同时获批了两个现代产业学院示范建设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学院”;同年,学校申报的“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中,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共建“2+2”四年两地沁润式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年校内基础课程群、两年校外专业实践课程群。何建国说:“借助企业智力、设备资源,学生可以在共建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制实践,产业学院也为校办企业提供了精通产业技术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形成‘血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
目前,该校产业学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就业、校企协同科技创新、办学模式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何建国表示,除此之外,重庆理工大学还瞄准重庆市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与巴南区政府、国际生物城联合共建“高校+产业园+企业群”型产业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同样在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该校校长吴华安介绍,学校目前已完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布局,构建了包括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用友新道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和中新国际贸易与供应链产业学院在内的五个具有“四新”属性的现代产业学院方阵。(胡虹、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