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荆楚理工学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 2018年第03期(总第63期)2018年4月16日

发布日期:2018-05-03    作者:刘欣    浏览次数:

  *       高教资讯

                               

荆楚理工学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 2018年第03期(总第63期)2018416

 

 


   本 期 要 目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专题之三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2018年工作要点(摘要).................................... 1 

·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3

·教育部:三年内建设百个“人工智能+ X”专业............................................... 4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有了路线图.................................................................... 4

·广东:今年36亿支持34所公办本科高校....................................................... 6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 省教育厅2018年工作要点(摘要)

2018年教育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揽,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工作部署,落实教育部奋进之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一岗三责,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三、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9.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统筹谋划。研究制订《湖北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我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改革重点。制定全省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全省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扩大高校人事管理自主权和经费使用管理权。建立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高校科研水平评价制度和人文社科基地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深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教育改革。推进应用型高校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协同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推进我省高校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大学、海外分校。鼓励我省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

10.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普惠性学前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出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实施十三五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继续开展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做好2018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好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评选10个左右省级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发展继续教育。加强和规范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管理。推进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

11.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落实质量标准。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12.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救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加强就业数据核查,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13.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开展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测评,压实高校党委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开展高校院系两级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清单管理试点工作,形成责任链条。加强阵地建设管理。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切实加强课堂和讲坛论坛等阵地监管,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隐患排查。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确保网络安全。加强教育领域的网络安全建设,出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校园网、三微两端(微信、微博、微视频、PC网页端、手机客户端)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建立新媒体联盟。

14.全力维护校园安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大综治、大维稳、大信访、大联防、大安全的五大工作格局,完善“1+N”的安全工作领导体制、责任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加强学校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开展《湖北省校车安全条例》落实情况执法检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5.妥善化解教育领域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舆情监测与研判。研究制订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应对,确保平稳有序。推进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工作,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确保教师队伍稳定。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和工作举措,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教师合理合法利益诉求。

五、全面提高教育保障支撑水平

16.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遴选活动,召开湖北师德建设工作推进会,积极选树一批阳光幸福的新教师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新机制教师招聘。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履约就业管理,继续实施中央特岗计划。选聘楚天学者”200名、湖北产业教授20名,评选湖北名师工作室40个,遴选推荐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

17.提升教育经费保障和监管能力。落实教育投入政策。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财政教育投入责任,确保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

18.深入推进依法治教。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湖北省教育厅法治单位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制定法治建设年度责任清单。推进依法治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继续开展高校法治建设绩效考核。

19.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两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扩大教学点网校对接规模。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加快建设数字示范校。

20.强化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完善督导体制。完善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开展省属公办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转设民办高校合格评估、全省高校重点专业专项评估,加强常态量化监管,完善教学巡视工作。继续做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合格评估和专业评估。启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817

 

教高厅函〔2018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行业协(学)会,有关企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精神,在有关方面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及公示,我部决定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提出如下要求:

一、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凝聚更多共识。“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二、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要认真研究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面向当前产业急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要加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成果,在新兴工科的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和教学内容、在线开放课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群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项目交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理工专业类教指委要发挥好“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加强对相关项目群的指导、支持和服务,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交流研讨等,统筹推进本领域“新工科”建设。我部将适时通报表扬各地各高校“新工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对于推进不力的项目将予以提醒或撤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新工科”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

四、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我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采用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将“新工科”建设列入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等。  

  附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略)       

教育部办公厅

2018315

 

教育部:三年内建设百个“人工智能 +X”专业

《人民日报》2018-04-12

 

201842,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3号,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3大类18项重点任务,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 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 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有了路线图

2018-04-13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近期,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中,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的19个项目群。4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与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和细致部署。《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路线一: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

人工智能在高校生根发芽,创新体系是基础。对此,《计划》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促进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硬件和系统等,加快机器学习、知识计算、群智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为人工智能搭建足够宽广的舞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是《计划》的重点之一。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并鼓励、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战略研究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经济、国家安全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形成若干高水平新型科技智库。

一台由某人工智能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的六足并联步行机器人在上海浦东亮相,并进行了载人绕桩行走演示。

路线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一级学科建设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支撑,而完善学科布局和加强专业建设,则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计划》特别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量子、神经以及数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相关方向建设。同时,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对计算机专业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学科与专业,质量过硬的教材必不可少。教育部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后,人工智能将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各方面保障之后,我们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文件给出了具体做法:支持建立人工智能领域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联盟,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训练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路线三: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 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特性与特点,在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对此,《计划》突出强调了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支持高校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合作,推动在医疗、交通、农林、国防等领域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

突出应用,学校教育与治理方式也应随之变革。教育部要求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支持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

同时,《计划》还鼓励、支持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高校积极参加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对纳入平台的技术作为科研成果予以认定,并作为评价奖励的因素。

此外,根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重大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计划》将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加速地方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1专家观点 高校要冲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方

继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教育部这次专门针对高校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可以说,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的方向和任务定了调、指了路。

在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高校自然需要扛起重任。原因有二。一是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难题需要高校去攻关、去突破。当前,一些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除了已开设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或课程之外,大都拥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梯队,拥有便于实施科技联合攻关的多门类学科专业,也拥有比较先进的研究基地和科研设施。这些都是其他科学院所以及企业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因此,高校理应在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冲在最前方。二是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需要高校去培养。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必须人才先行。近几年,作为一个新兴事业和产业,人工智能如此快速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这个责任必然要以人才培养为立校根本的高校去担当。

为此,今后高校要落实好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就须重在行动,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这两门主课。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应用及开发研究等方面,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高校也必须立足已有的学科基础,将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学科与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辅以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科研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2延伸阅读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创新

建立解释性强、数据依赖灵活、泛化迁移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理论新模型和方法,形成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

围绕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终端和云端之间协同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

重点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二:人才

2020年建设100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三:应用

针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出生缺陷和生育障碍等主要健康问题,搭建具有识别、筛选和推理等功能的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创新服务云平台,增强智能医疗供给能力。

构建城市典型智能应用系统,推动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城市精细管理、知识发现和辅助决策的支撑体系,在环境、政务、便民等方面构建领域智能产品和系统。

充分应用文本分析、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基于大规模历史司法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其他关联数据,研发自动案件线索发现、智能定罪和辅助量刑等智能辅助工具,进而提高办案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案件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广东:今年再投36亿,支持34所公办本科高校

《南方日报》2018-04-11

 

410,广东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公示2018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工作资金和创新强校工程资金安排方案,34所公办本科高校将获得36.39亿元支持。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工作计划将重点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原来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基础上,对全省的高等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据悉,此次方案整合了“双一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项目,形成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大建设计划,今年分别投入17.6656亿元、10.3038亿元和8.4206亿元。

以下为支持高校名单及资助金额:

   

 

 

 

关闭

版权所有 发展规划处--荆楚理工学院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荆门市象山大道33号 邮政编码:448000 邮箱:fzghc@jcut.edu.cn 电话: 0724- 2356529